关于旅行车的种种 - 2019年新编
关于旅行车,对我而言那是在大约2013年的时候,在不经意间闯进了一个名为《关于旅行车的种种》的帖子,作者:FreeWheel。在那个国内对于旅行车还是一无所知的黑暗年代,这篇殿堂级的宝典简直打开了我对自行车,这一两个轮子, 搭配一个三角形框架,可以在地表快速滚动装置的全新认知。所涉及内容之细致,学术性之深入浅出,让人流连忘返。也正是那篇长贴,让我对旅行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,并致力于研究出一番名堂。在那个国内旅行车萌芽的年代,经典辈出:无论是各式基础理论的探讨,还是实践操作的经验分享,论坛环境都其乐融融,彼此的尊敬就如同武林高手惺惺相惜一般,那时候本人还只是趴在教室窗台外偷听的野孩子。
时至今日,Biketo日渐凋零,而百度贴吧人气渐长。繁荣的背后,最近坛子里似乎更多的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,完全失去了往日那些大神们的相敬如宾。所以,在斗胆开贴这边长篇巨作事前,恳请有关ID克制,谢谢!
配图参考当年原帖的图片,原版找不到了,凑了个相近的。
什么是旅行车?
举个也许不恰当的例子:篮球鞋能跑步吗?可以吧!也许只是跑的不那么快而已。
同理,任何在被定义为自行车的车辆基础上,增加了便于旅行的属性,那么我个人认为就可以被称之为旅行车。传统意义上的公路车,在稍作修改后,被时髦的称之为碎石路车(Gravel)、轻装旅行车(Audax)。后者是目前很时髦的称呼。具体的修改点,会在后续的文章中逐一提及。只是让大家明白,所谓的“旅行车”并不是那么神秘的东西
同时,不同骑士的身体素质,不同道路状况,旅行的时间跨度等等等等,很多主观客观因素,造就了每个人对于旅行车定义的不同。年轻力壮能够保持30公里/小时的车手,对比60岁长者,完成A->B点旅行所对装备的追求,及对旅行车的定义,显然是完全不同的。所以在有些情况下,讨论一台车是不是旅行车,取决于车、也取决于人。这也正是自行车多种变幻的奥妙所在。
在这里讨论这个话题的原因是,由于我们自身能力是很难瞬间提升的(源于锻炼的惰性等),同时希望更舒适、或者更快、或者更体面地完成旅行,因此对器材有所追求。而如果单单从完赛的角度来讨论,事实上我们客观上身体可以接受的器材,远比我们主观上想象的要宽泛的多。
附图为Specialized闪电的Tarmarc及Roubiax。一眼看上去似乎都是弯把设定的公路车,但一些细节的变化注定了骑乘体验的完全不同。你觉得他们能用来旅行么?
什么是自行车旅行?
记得在我这里买车的“14岁的小朋友“在他还是很小的年纪,有一次骑着他的小破折叠车迷失在上海的远郊奉贤,不知道怎么回家,耷拉着鼻涕,问路边杂货铺的老板,上海外滩怎么走,因为他回忆道只要去到外滩,就认识回家的路了。而事实上,外滩在离他家更远的一个地方。
后来,上了论坛,发现有的大神会拿自行车环游中国,甚至穿越欧亚大陆!这简直是靠非动力装置,仅靠人类自身力量所能到达的最远方的出行方式!于是,这样的旅行方式,被大多数人称之为”自行车旅行“。
我想补充的是,”14岁的小朋友“虽然也只是骑了几十公里,在传统意义上来说根本还达不到自行车旅行的范畴。但他通过自行车,对未知世界的探索,是”自行车旅行“更深层次精神界面的表达。人类探索未知世界是本性,而通过自行车这个载具,看到不同的风景,遇到不同的人,经历不同的事,无论年纪长幼,无论路途远近、时间长短,我觉得只要有”探索未知“的元素存在,便能称之为自行车旅行。
再加上一句我很喜欢的口号:Adventure by Bike!
附图为旅行车吧吧主在2015年环华的情形,大包小包挂在车上,好几次被问及是不是送快递的。
最常见的旅行车:山马
在中国,有一类骑行者被称之为“山马党”,因常年骑着山地车压马路,由此得名。事实上,较低的门槛以及可应付大多数烂路的大众认知,造就了国内目前最大的骑行群体,是绝对不可小觑的一个分支。因此,拿“山马”来旅行也是国内非常司空见惯的做法。
概括起来,山马的主要构成元素为:一台硬尾的山地车架,加上一支80-100mm工作行程的避震前叉,搭配平把及26英寸的山地宽胎,便有了基本框架。若用来旅行,拧上后货架按上驮包即可出发了。
从每年茫茫多的川藏线318骑行大军成功经验来看,这样制式的车辆拿来旅行是完全没有问题的。但以专业的角度来看,似乎这样的配置似乎还差了些什么……
从网络任意选取的一台美利达山地车,加装后货架及驮包
本帖最后由 金色小提琴 于 2019-2-17 04:42 编辑
山马的进化:穿越型旅行车+bikepacking
虽然在2019年的当前,在中国大部分地区的道路都已经是平整干净的柏油路面,但还是有一些非常棒的骑行线路仍然是土路、石子路。面对这样的线路,我想:宽大的平把带来了更稳定的操控、越野胎强大的抓地力以及略低的胎压,都大大提升了骑行的舒适度和体验。我们要做的,只不过是把这些优势更加强化而已,于是,穿越型旅行车便应运而生:
等效避震前叉高度的硬叉:
在不改变车架原本几何的情况下,硬叉提供了更多样化的货架解决方案,无论是前叉侧裙,还是顶部平台,重新设计的安装孔位可以大大提升装载力。salsa anything cage是很早提出这个理念的产品。
27.5-29的轮组:
在山地车领域,26的轮组目前似乎逐步被边缘化了。27.5-29带来了更好的通过性能,高性能轮组的选项也较之26要多一些。当然如果车手身高限制,或是钟情于26的话,问题也不大。
Bikepacking的玩法
在车首,车架主三角区域,以及坐垫后方添加大号的收纳袋。除去了传统货架+驮包的状态,bikepacking最大的优势在于没有了货架断裂的可能,一切都是软质扎带固定。
附图为国外玩家的一些穿越旅行车,难道只是换个模特就显得很洋气?
山马的进化 (2) 新型车把的出现
补充山马进化非常重要的一点。无论是Surly的Moloko把,还是Jones bIke的H把,都有通用的一点:大幅度缩短了车把到车座之间的距离。使得骑士的坐姿较之安装直把时,背部角度更大,即骑行角度更休闲了。
同时,约35-45度的后撤角度,使得持握时,手腕角度更舒适。什么是最佳的手持角度?当双手自然垂下后,只是抬起肘部,观察你的手腕角度,那才是最自然,在骑行中最不容易疲劳的角度。
最后,附上了厂家宣称可搭配Bikepacking的玩法、额外增加的挂载点,目前被很多时髦的玩家应用。
当然,尝鲜是需要代价的。如果预算有限,网上大把“后撤海鸥把”也能达到类似的效果。价廉物美,如果不确定自己最喜欢哪种后撤的角度,一个样品买一件回来,逐个试就行了,真的非常便宜。
在这里看帖有一种难得清静的感觉,等待更新:) 中国特色的蝴蝶把旅行车:“帝柏” & “野狼”
“帝柏” & “野狼” 分别是捷安特及美利达的“正统”旅行车作品。为什么称之为“正统”?作为在大陆运动型自行车市场销量排名都数一数二品牌,两家都将这个车种归类为旅行车。同时,在中国的骑行圈中,如果提及旅行车,大部分车友会第一时间联想到这两台相对专业的车种。
有别于“山马”,“帝柏” & “野狼” 原生的货架、挡泥板,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那部分拿山马改装成旅行车用户的痛点:没有货架孔、没有挡泥板孔,后期很难安装的问题,原厂就得到了较好的改善。与之搭配的700C轮组,在近几年中国基建疯狂改善的使用场景下,也能够在绝大部分道路上跑的很欢快。另外,被宣传为多持握把位的蝴蝶把,甚至被非常非常非常多的人认为是:旅行车的标配。以至于当弯把刚在国内被用于旅行车时,被“帝柏” & “野狼” 车种“洗脑”的骑友认为是绝对的异类,当然那是后话了。
附图为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驾乘美利达“野狼”,我相信这个系列的图片影响着很多人的选择。
八哥 发表于 2019-2-21 09:57
在这里看帖有一种难得清静的感觉,等待更新
因为唧唧歪歪的,阴阳怪气的,我都直接删ID,反正我不怕得罪人:lol 混合理论 - Surly Long Hual Trucker
不知是因为法式旅行车都以弯把著称,还是人们对单车的认知都会演化成趋于一致,总之Surly在他们的旅行车分类中,把弯把与山地套件结合在一起,我称之为混合理论,也就是大名鼎鼎的Long Hual Trucker及Disc Trucker(碟刹版)。
至于单独拿出来讲这类车的原因,我想恐怕是国外环球骑士当中,使用这款车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太多了。弯把的舒适度有目共睹,搭配山地足够强劲的爬坡齿比,再结合稍微加长的后下叉长度,经历了相当多年数的考验,目前来看仍然是非常棒的铺装路旅行车。以至于Surly对于这个版型,只是后期添加了碟刹版,以应对新时代的需要,不过那也是好多年前的事了。
我不能说弯把是旅行车的标配。但至少在非常多铺装路面,即道路条件比较好的情况下,弯把的多把位持握特性大大提升了车手的舒适度。至于弯把对比其他把型的使用,会在未来的文字中涉及。
页:
[1]